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善用新技術開展人道主義援助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善用新技術開展人道主義援助
作者 薄雯雯 趙婧姝 賴紈伶
“我們應擁抱創新,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很多新技術都能用于支持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聯合國難民署紐約辦公室執行主任西旺卡·達納帕拉(Sivanka Dhanapala)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表示,技術創新對于開展人道主義援助至關重要。
達納帕拉此次來華出席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他表示,各方圍繞發展議題的討論令人印象深刻。全球人道主義行動不僅關乎和平,更與發展息息相關。在考慮流離失所者的問題時,發展越來越成為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難民署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全球趨勢報告》顯示,到今年5月全球被迫流離失所人數達1.2億,再創歷史新高。達納帕拉表示,許多人因新爆發和仍在持續的沖突被迫流離失所,除了正在進行的人道主義努力外,還要找到政治解決方案。
達納帕拉介紹稱,聯合國難民署為應對全球人道主義危機采取多種措施,除提供救生用品、住所、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生計、教育等長期需求的解決方案。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達納帕拉說,解決生計問題可以幫助流離失所者從非常脆弱的狀況走向自力更生,解決教育問題則可托舉起孩子們的未來,使他們“像成年人一樣站起來,照顧家庭和社區”。
7月15日,聯合國難民署紐約辦公室執行主任西旺卡·達納帕拉(Sivanka Dhanapala)在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處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賴紈伶 攝
在達納帕拉看來,人道主義援助工作中,技術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他舉例稱,聯合國難民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對流離失所者的情況進行預測,并分析氣候變化給當地帶來的影響,從而為實際援助提供指導。
達納帕拉說,在敘利亞,聯合國難民署為農民提供滴灌技術,不僅節水而且大幅提高了作物產量。“我們還利用太陽能技術為當地提供照明,這有助于減輕人們在黑夜降臨時產生的恐懼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有用的太陽能設備都來自中國。”
達納帕拉曾于2018年至2021年任聯合國難民署駐華代表。他表示,聯合國難民署與中國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隨著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成立,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和深化。
“許多中國年輕人希望盡其所能為難民提供幫助,一名大學生告訴我,她曾在假期去孟加拉國一個難民營做志愿工作,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達納帕拉認為,除了一線援助或是捐贈款物,提高公眾對難民的認知和理解也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激勵國際社會的響應。
從事人道主義援助工作長達數十年,達納帕拉坦言使他堅持下去的理由有很多,但孩童的笑容、流離失所者對生活的熱情和韌性無疑是最直接的驅動力。“即使屋頂被火箭彈炸出了洞,窗戶早已被震碎,那些孩子們仍渴望學習,農民們仍在學習使用滴灌系統供養家庭。”
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在即,難民代表團將繼里約奧運會和東京奧運會后第三次出現在奧運會賽場。達納帕拉認為,難民代表團向世界傳遞著美好的信息,給世界各地流離失所的人們帶來了希望,“體育是在艱難情況下為人類精神提供滋養的絕佳方式”。(完)